200亿元市场不破不立:“云胶片”替代传统胶片还有多远?

作者:小鸣yy,思宇医械观察 时间:2019-09-21

前言

   在九十年代末,很多医院发起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有一句非常响亮的口号:“实现临床的无纸化、无胶片化”。但二十几年过去了,医用纸张和胶片是否真的有减少?


   据统计,2016年中国内地消耗医用塑料胶片总额超过200亿元,有趣的是,这个市场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是不存在的。事实上,我国医学影像早已进入数字影像时代,大部分医院都已经具备PACS系统(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那么为什么我国没有像发达国家一样,实现从“有纸”到“无纸”的转变呢?对于上述事实最合理的解释是,对医用胶片依赖的群体早已不是临床医生和病人,而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盘根错节的商业链。


一、传统医用胶片已有200年历史,同步见证了医疗影像技术的发展

德国科学家伦琴与第一张X射线胶片

图:德国科学家伦琴与第一张X射线胶片


   医用胶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年以前,18世纪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拍摄了第一张X射线胶片。第二年X射线便开始应用于医学临床,此后利用X射线成像诊断原理,在医学界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放射技术学科。直至今日,每次到了医院,医生总是要求先拍个片看一下,因为医用胶片承载的医疗影像,可以辅助医生对你的病情进行更准确的诊断。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医学成像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磁共振影像技术(MRI)、超声诊断技术(US)、计算机射线成像技术(CR)、数字射线成像技术(DR)等等新的影像诊断技术,但医疗影像的承载介质依然使用的是医用胶片。


   最初的医用胶片是X光胶片,即感蓝、感绿胶片,需要医生手洗,一张胶片需要病人支付三到五元。进化到湿式激光片以后,胶片改为机器打印并自动洗片,价格上涨到了十五元左右。而目前常见的医用胶片包含医用干式激光胶片、热敏胶片,价格也进一步翻升到二十五元左右。


   医用干式激光胶片由聚酯(PET)片基包被银盐和保护层组成,具有成像清晰,出片速度快,影像质量高等特点。因此,银盐成为100多年来发现的尚无可替代的感光成像材料,科学家至今仍未找到比银盐更好的可替代。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银盐胶片都被认为是医学影像打印输出、影像存储的优选介质,被公认为医学影像诊断的金标准。


二、消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传统胶片企业真的倒闭了吗?

   过去,柯达、富士、阿克发、柯尼卡胶卷及洗印店充斥大街小巷,但随着数码相机及电脑的普及,这些店铺如今已难觅踪影。民用胶片“日落西山”,而医用胶片却是“旭日东升”。据统计,中国医用胶片市场95%的份额被柯达、爱克发、富士、柯尼卡四大胶片巨头占据(传统胶片领域四大家族KFAK)。


   外资品牌的医用胶片价格较贵,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看病增加了负担。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重视,国产医用胶片正在崛起。为了与进口胶片相互竞争,国产喷墨胶片在价格上十分具有优势,免费送相机,送APP系统,打出全院自助的概念,参加各种行业展会、放射年会等。截止目前为止,国内医用胶片生产商在全国开发近千家三甲医院,上万家基层医院。“洋品牌”垄断中国市场的格局正在被攻破。


   民族品牌乐凯曾是国内胶卷生产龙头企业,一度与富士、柯达并驾齐驱,于1998年在上交所上市。但在数码技术的冲击之下,上市仅仅3年,乐凯胶片即遭遇业绩天花板。2019年3月,乐凯医疗以6.5亿元收购乐凯胶片,进军医疗影像行业。乐凯医疗医用干式非银胶片依托自主掌握的核心技术,投放市场后,迅速冲破国外品牌的封锁,销量不断攀升。


   健培科技是医用胶片领域新兴的国内优秀企业,其首创的新型激光热敏干式胶片,创新使用物理成像技术,不仅填补了彩色医学影像输出的市场空白,而且解决了传统胶片污染严重的问题。

可以说为了改变“洋品牌”垄断中国市场这一现象,国产胶片品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发展到今天医用胶片市场中国产胶片已经有了一席之地。但好景不长,随着PACS系统的发展和普及应用,转眼间医用胶片又面临着“云胶片”的挑战,不远的将来信息化、智能化云胶片必将占领国内医用胶片的大片领土,国产医用胶片经过漫长发展终于进入成长期的时候,又即将面临大形势的无情冲击。


三、云胶片替代传统胶片是必然趋势,但普及过程困难重重

PACS系统示意图

图:PACS系统示意图


   原本医用胶片的临床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可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影像数字化,使得临床医生和影像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随着PACS系统的发展和普及应用,现在医院的医生都是通过显示器的软阅片来诊断和浏览影像,医用胶片实质上并没有参与临床过程。由此,医用胶片作为诊断依据已经是一个伪命题,那么胶片的消失和各种替代便成为必然趋势。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

“云胶片”系统示意图

图:“云胶片”系统示意图


   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近年来,在我国部分省市出现了一类新型医疗服务:“云胶片”,它是存储在云空间的电子胶片,包含了医学影像及影像诊断报告等信息。做完影像检查,患者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取片单上的二维码,即可第一时间查看诊断结果。如同传统塑料胶片一样,是医学影像的信息载体,但云胶片是存储在云服务器上,所以形象地称为“云胶片”,也称为“电子胶片”。


   广州放射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医疗影像诊断服务的技术企业。该公司在“互联网+医疗”的大方针下研发了放射云平台,平台结合线上-线下,成为民营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对接上层资源、医学影像诊断医生集团与患者的桥梁。同时积极与各地医院共同筹建区域性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从而促进中国医疗的蓬勃发展。


   “一盒上云”集成了放射云公司研发的“异构影像系统”数据接口,所有厂家影像系统“全兼容”,自带云PACS(云影像系统),最快仅需2个小时即可部署完成。

该公司提供两种收费方案:

1、患者自费:作为第三方服务,向患者提供的有偿便民服务,由放射云公司自行收费。

2、医院集采:作为医院向患者的延伸服务,由医院按量向放射云采购云胶片服务。

   万里云医疗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依托阿里健康、万东医疗、鱼跃集团和美年大健康的平台优势,构建医学影像大数据云平台,提供远程医学影像服务以及影像云技术服务,建设运营线下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并提供与该服务和运营相关的技术开发、推广、咨询服务。


   以上列举的两家提供“云胶片”服务的公司只是众多提供云影像服务公司的代表,为响应“互联网+医疗”和“临床无胶片化”政策,近年来出现了20余家提供该类型服务的公司。但由于多方面的限制,目前的“云胶片”普及仍处在初级阶段,与真正实现互联互通无纸化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总结的原因如下:

(1)较高的技术要求:根据数据源不同( CR、DR、CT、MR等),一幅原始DICOM电子胶片数据的大小从10M到20M,医院每天会产生大量的电子胶片,这就对电子胶片数据上传带来很大的网络负载压力,同时对云存储空间的大小带来很高的要求。此外,患者隐私也要得到充足的保障,不允许数据泄露情况的发生。

(2)不一的影像观看条件:通常情况下,医生会使用专用医用竖屏显示器进行诊断影像信息的浏览与诊断,而现在云胶片的使用场景是患者的移动设备(手机、PAD等),受显示屏大小以及分辨率等因素影响,尤其是面对复杂疾病的影像信息,医生错看或漏看一个小阴影就可能让诊断结果发生重大变化。而且,截止目前,国家层面仍未承认云胶片可以作为医患纠纷的法律凭证,那么云胶片对于患者的意义就值得商榷了(云胶片依赖存取技术,而存取的权限完全在医院方,换句话说院方完全可以伪造患者诊断依据更换患者原本的拍摄数据)。

(3)未统一的标准:对于那些需要转诊的患者来说,医院之间、跨区域之间还未形成统一标准,无法达到互联互通的目标,那么现在云胶片的使用将无法避免重复检查,反而会增加患者的负担。

(4)难以改变的传统观念:患者通常更愿意为实体的胶片买单,有一份沉甸甸的“凭证”拿在手里心里才踏实,很少有愿意为一圈数字、一个二维码买单的人。

(5)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全国每年消耗在医用胶片的费用达数百亿,养活着国内一大批大大小小的经销商、分销商,电子胶片对传统胶片的彻底替代,相信还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博弈。


总结

   目前我国处于传统医用胶片和电子胶片共存的状态,传统医用胶片占主导,电子胶片在部分地区“试点”。一方面,电子胶片因其便利性和互联性,无疑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而另一方面,在某些特殊场景下(如手术室)或一些信息化不足的偏远地区,传统胶片依旧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


   “云胶片”要实现完全替代传统医用胶片,不仅要提升其本身的使用性和安全性(数据存储、隐私安全、诊断依据判定等),还需要面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消费者心理、生态链和商业链。价值数百亿元的传统医用胶片市场是否会在未来几年被替代,我们仍需观望。


*本文摘自网络文,其内容不代表我司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司媒体与公关部协商,感谢支持!